Friday, January 4, 2008

《陳景英》本站网上结缘的最新朋友來自多崙多


陳景英在加國主修市場學,從事電腦業超過七年,並獲傑出成績。工餘活躍於加國華人粵劇社團,先後隨宋錦榮師傅、梁藝聲老師、林家聲先生、張燕燕老師、麥先聲先生、學習基本功及粵劇。曾參演大型粵劇活動計有﹕華商會主辦演出 [寶蓮燈](九七年),數度參予宋錦榮曲藝社社慶演出(九四至九六年、九九年、零一、零二及零五年),九七年與阮兆輝合演 [斬子存忠],九八、九九及零一年參演天主堂義演籌款,二零零二年參予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五週年慶典於加拿大滿地可演出折子戲 : [白龍關]。二零零三年四月參予多倫多寶新聲粵劇團主演 [龍鳳爭掛帥]全劇。二零零四年九月參與香港【非凡響粵劇團】於美加西岸巡迴演出,從中吸取職業劇團演出經驗。 同年十月返回多倫多定居,現仍有志於海外推廣粵劇及各種戲曲藝術之工作。近作有「斬經堂」、「趙子龍攔江截斗」、「隋宮十載菱花夢之搜宮」。

二零零二年開始參與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擔任拓展經理一職,並參予多個計劃書籌劃工作其中計有:重演【三界‧人鬼神】之籌募工作;「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之【中小學粵曲小曲試教計劃】的行政及推廣工作。二零零三年三月工餘擔任香港文化博物館粵劇文物館導賞員,負責介紹館內文物。同年獲邀擔任多倫多寶新聲粵劇團副團長一職,並參予多個戲曲演出及推廣之行政工作其中計有:安省皇家博物館演出折子戲、多倫多文化中心粵劇面面觀、harbor front點心節戲曲示範演出。

陳氏分別於二零零一年及二零零三年,修畢香港演藝學院全日制粵劇課程,獲頒演藝(粵劇)文憑及深造文憑, 主修小武,武生行當。曾排演劇目計有:[平貴別窯],[斬經堂],[穆桂英招親],[五郎救弟],[月下追賢]。 曾代表香港演藝學院遠赴德國柏林參加二零零一年中國節,飾演 [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之唐僧一角。二零零二年代表香港演藝學院參與二零零二灣仔節,演出 [桃花扇] 飾演楊龍友一角。另外,每年均獲廣州粵劇振興基金會邀請,隨校參與粵劇黃金週作匯報演出。 在學期間曾先後獲頒周生生獎學金、成龍慈善基金獎學金及演藝學院友誼社獎學金。除得註院導師專業訓練外,更得客席導師:劉洵、胡芝風、羅品超、裴艷玲等老師悉心指導,獲益良多。

Alice, King Ying Chan
graduated from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HKAPA) with the Diploma and Advance Diploma in Performing Arts (Cantonese Opera) in 2001 and 2003, specializing in xiao wu, wu sheng. At HKAPA, her performances included ‘ Ping Gui Bids Farewell ’, ‘ Matchmaking of Gu-ying Mu ’, ‘ Fifth Brother Rescuing Sixth Brother ’ from Yang Family Warriors and ‘Journey in Moonlight to Retain Wise Counsellor’ from Chu Han Conflict. She also represented the HKAPA to participate in ‘Berlin China Festival 2001’ in Germany, playing the role of Xuanzang in ‘Journey to the West; Monkey King & the Skeleton Demon’.

She was active in Canadian-Chinese Cantonese Opera groups in Canada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n 2002, she was invited to perform in “ an Enchanting Evening of Cantonese Opera”, which held in Montreal, by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Currently, she is the co-leader for the Starlight Cantonese Opera Group since 2003 and active in promoting the Chinese opera in Canada.

During her study in HKAPA, she was awarded the Chow Sang Sang Scholarships, Jackie Chan Charitable Foundation Scholarships and The Society of APA Scholarships.

During her study in Hong Kong, she joined the Utopia Cantonese Opera Workshop as sponsorship development manager and the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as museum docent performing guided tour services.

《琵琶行》 鄧志駒, 曾慧

本人的另一位偶象是新马,特別是他的胡不归哭墳,啼笑姻緣和琵琶行。以下的短片是由鄧志駒和曾慧對唱。

Tuesday, January 1, 2008

簡譜與工尺譜 ( 取自: 阿 立 )

簡譜與工尺譜

粵曲的曲本應該用簡譜還是工尺譜?

這從來便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而且,我發覺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是頗為偏激的,似乎沒有什麼妥協的餘地,總之,認為簡譜好的便工尺譜不好,粵曲的曲本便應用簡譜,反之亦然。

喜歡簡譜的人有以下論點:

簡譜易學亦普及,合符潮流,比較大眾化,工尺譜已過時。

簡譜記譜方法全面,精細嚴謹。

曲本用簡譜可吸引多些人學粵曲,但工尺譜會令初學者卻步,阻礙粵曲發展。

喜歡工尺譜的人有以下論點:

工尺譜乃中國國粹,不應拋棄。

粵曲唱曲方法與別不同,工尺譜自由度大,簡譜會「限死」唱曲者。

以往粵曲最輝煌的年代,曲本記譜方法都是用工尺譜,不見得會阻礙粵曲發展。

其實簡譜是什麼?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我在網上翻查,得知簡譜是十七世紀時在法國首先出現,其後經由多人改良,到十九世紀後期才逐漸定下其規格,並傳入日本,再傳入中國,大約是清末民初的時候。而內地粵曲改用簡譜,則應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

簡譜是五線譜之後的記譜法,特點是簡單易學,他和工尺譜最大不同之處,便是音的時值清楚,工尺譜衹有板位標記,但卻沒有如四份一拍或二份一拍等的時值觀念,如樂師不熟曲,用工尺譜同奏一首生曲,效果一定比用簡譜差,因為拍與拍之間的音,究是前半拍出,半拍出或後半拍出才對?這些樂師只有靠熟曲了,但簡譜便不同,六十四分音符也可記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說實話,這些優劣比較大家心知肚明,亦不用對方提醒,但現實是,內地和香港這兩個簡譜及工尺譜的至大陣營,多年以來,從來沒有被對方攻陷絲毫,或者正確的說,內地自從由工尺譜改革至簡譜以來,香港一點影響也沒有,像沒有發生過一樣,繼續堅持使用工尺譜,就算所有國樂早己改用簡譜多時,但粵曲記譜法,香港始終保留著這個「國粹」的最後陣地,沿用至今。

這表示了什麼?簡譜記譜方法全面,精細嚴謹,工尺譜記譜方法簡陋,粗枝大葉,相比之下,優勝劣敗立見,是無可置疑的,但奇怪的是,你有你用,我一於少理。

這一直是我深思的問題,記得我初接觸工尺譜的時候,對其簡陋得可以的記譜法甚不以為然,簡譜每一粒音的時值清清楚楚,但工尺譜全是靠估,我真不明白樂師是如何得知及彈奏,這樣的記譜法怎可生存?後來我接觸了一些簡譜,覺得不錯,時代畢竟進步了,但看見一些梆黃也加上了簡譜,滾花亦然,心下則甚感不安:「梆黃有譜我已不太接受,現在連滾花也有了譜,那我不照著唱是否便是錯?樂師不照著彈奏是否也便是等如錯?」及後有人對我說,「當然不是錯,師傅會跟你腔,你唱番自己的便可以了!」我心想;「那麼要譜來做什麼?」

這是一個一針見血的問題,其實亦是將一個簡單的記譜方法之爭,引進了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就是梆黃需不需要有工尺譜或簡譜?

到了這一步,在我自己而言,是十分清楚的,工尺譜或簡譜孰優,作為唱曲者,個人意見認為,至少在傳統梆黃上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覺得有板位已然足夠(散板的更連板位也沒有),但對於一些複雜的小曲或那些所謂新腔梆黃,簡譜就無可置疑比工尺譜優勝,兩三次樂師便可和你配合得天衣 無縫,無謂靠估。

但好還好,適不適合卻是另一回事,香港不用簡譜,我認為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可能老一輩的不想改,不想學,可能沒有殿堂級的人出來改革,又或有人試圖改革但沒有人附和,又或者簡譜根本不適合粵曲用。

歴史潮流不可擋,所謂適者生存,汰弱留强,乃自然定律,不可强求,我認為學粵曲的實不必為此兩種記曲法爭論不休,應互相尊重,你認為簡譜好便用簡譜,工尺譜好便用工尺譜,純是個人喜好及選擇的問題,以我自己為例,事實上我是喜愛工尺譜的,而原因衹有一個,就是「習慣」,我寧願在曲本上加上簡譜的「貓」,也不喜轉用簡譜曲本,那亦是「親切感」的問題,好像不用工尺譜的曲本,我自己會唱得不好,會無味道,唉,說到這樣,也徒嘆奈何了!

阿 立 12/2/2005午